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降头蛊术 >> 浏览文章

《大宝积经》介绍

所属栏目: 降头蛊术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宝积经》,全称《大宝积经》,意指宝的聚集,佛教重要经典,大乘经五大部之一。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论为基础,阐述了阿含以来之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修行等内容。它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常所引用的经典。

  

  词语解释

  

  梵名Mahāratnakūasūtra,全称《大宝积经》,由唐代菩提流志(562727)等译。凡120卷,分49会。魏晋至唐诸译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23会、81卷,称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26会、39卷,称新译。此经为新旧译合编本,为一部大乘经丛书,以般若为本,泛论大乘教义之各个方面,内容颇为丰富,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于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的主题。其中第五会为《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全经收于《大正藏》第11册,编入此经的部分佛会的单译本、异译本达40余种,皆收入《大正藏》第11、12册内。

  

  《大宝积经》注释

  

  1、梵名 Mahāratnakūasūtra。凡一二〇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见参考资料

  

  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

  

  《大宝积经》书影

  

  《大宝积经》书影(3张)

  

  (见参考资料)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FROM 【佛光大辞典】

  

  2、(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

  

  不同版本的《大宝积经》书影

  

  不同版本的《大宝积经》书影(3张)

  

  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FROM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二〇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秦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

  

  小本《宝积》书影

  

  小本《宝积》书影(5张)

  

  《般若》。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到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

  

  (2)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

  

  《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盘。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

  

  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反。关于谛,平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谛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另一方面也可从能取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盘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以上就是《大宝积经》介绍的全部内容。更多降头蛊术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降头蛊术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