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仙真高隐 >> 浏览文章

南岳道教文化史料盘点

所属栏目: 仙真高隐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南岳道教文化史料盘点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属幕阜山山脉(古称天岳山山脉)。汉代时曾以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又名霍山)为南岳,隋以后改衡山为南岳。但在道教中,霍山和衡山都是神仙居住游憩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汇集的衡山

衡山南起衡阳回雁峰,北至长沙岳麓山,绵延数百里,七十二座峰峦如展开的双翼,主峰祝融峰则如昂首天外,引颈高歌的鸟首。远望气势宏伟,近看秀丽多姿。故有“南岳独如飞”之称。传说神农氏曾来山采百药,因尝线虫中毒而仙逝于降真峰上。衡山植被茂盛,风景秀丽,是神仙羽客栖居修炼的胜地。汉魏时著名道士魏华存曾居山修炼有成,被尊封为南岳夫人。山中现有道教殿宇南岳大庙、黄庭观、玄都观、祝融殿等道观,藏风聚气,保护完好。南岳秀丽山水,至今已是道释并存的胜地。

据史籍所载,衡山又称岣嵝山。《广雅》曰:“岣嵝谓之衡山。”《西征记》谓:“禹治水,登而祀之,因梦元夷使者,遂获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荆州志》亦说:“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故号南岳。赤帝馆其岭,祝融寄其阳,威神堂堂,荫瑛峨峨,是以宅薮神灵,室宇仙罗。”故道教谓衡山为三十六洞天之笫三洞天,号“朱陵太虚洞天”;又谓南岳祝融山峰为第二十三福地洞真坛;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坛、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坛、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均在衡山地区。

南岳道教文化史料盘点

“江南小故宫”南岳大庙

一、衡山的道观

衡山奇峰有七十二座,如紫盖峰、石廪峰、天柱峰、芙蓉峰、赤帝峰、朱明峰、烟霞峰、弥陀峰、华盖峰、天堂峰、观音峰、红花峰、潜圣峰、天台峰、莲花峰、灵药峰、会仙峰、降真峰、文殊峰、仙岩峰、雷祖峰等,其中最为重要者是祝融峰。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相传上古祝融氏葬此,故名。从峰顶俯视,众山罗列,景物雄奇,游人以祝融之高为南岳“四绝”之。峰上建有一殿名祝融殿,又名老圣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开元祠,以祀祝融火神。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为殿,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用石墙铁瓦建成。其余诸峰,亦藏精蕴气,为历代高道僧侣隐逸修道之灵域。山中拥有众多宫观,史上悠久著名的宫观有洞门观、黄庭观、斗母阁、吕祖阁、先天观、衡岳寺、观音寺、南岳观、洞真观、铨德观、静真观、兜率观、朱陵观、东真观、涌泉观、玉清观、龙兴观、紫霄观、九灵观、天书观、真君观、九仙观、招仙观、降圣观、黄华观、万寿宫、玉清宫、上清宫、元阳宫、凌虚宫、洞灵宫、寿甯宫、洞阳宫、隐真宫、紫盖院、华盖院、田真院、北帝院等。这些点缀南岳山林的仙宇梵宫,由于岁月悠久,兴废交替,留存不多。

南岳大庙,在衡山南岳镇。历史上南岳大庙初为司天霍王庙,后改为南天真君祠。大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修建,历经宋元明清的六次大火和十六次大修。明朝末年寺庙在战火中被烧毁。清光绪八年(1882年)建筑群按照北京故宫的样式重建,因此也有“江南小故宫”之称,并且大部分建筑一直保存至今。是我国五岳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由棂星门、盘龙亭、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后门、东西便门和四角楼所组成,占地面积为98,000平方米,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据《南岳志》载:南岳大庙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创建,以后历经重建和扩建,现大殿为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其结构为重檐歇山顶,高22米,正面七间,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征南岳七十二峰。柱头木雕斗拱,檐下镂雕等极为精美,台基栏杆浮雕花乌、走兽,栩栩如生。其中嘉应门、御碑亭和寝宫等,尚保存有宋、明时代的建筑构件,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总体布局和大组建筑群的重要实物例证。

二、文献中的衡山道教

据《衡岳志》《南岳总胜集叙》记载:来南岳最早的道士,为晋末天师道道真施存(?~300),号“胡浮先生”,施存师从于黄卢子,得到了《三皇内文》,学会了驱策虎豹之术。他居南岳西峰洞门观石室修道,相传他时跨白豹而出,爱慕者罕得亲近。晋永康元年(300)4月7日施存升举 。南岳最早的道教活动系东汉,据明版《衡岳志》记载:“天师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群君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人,虽来南岳,但未有传教建观记载,纯属一种云游性质。《南岳区志大事记》:“东汉末年(190~220),巴蜀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礼祝融祠。”其后则为皮元与王谷神。宋陈田夫《总胜集》载:皮元与王谷神同居南岳的去龙峰栖真观,胎息还元,数年成道。晋武帝司马炎封王谷神为太微先生,皮元为太素先生。晋泰始四年(268),道士陈兴明于南岳喜阳峰兴建南岳历史上第一座道观,此时应为道教传入南岳之始。道教是南岳宗教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南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有着其为重要的作用。有被尊为紫虚元君的上清派开派祖师魏夫人,被宋代皇帝追谥这真人的前朝高道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和邓郁之等“九仙”,被唐代皇帝封为天师的司马承祯、薛季昌、申泰芝、邓紫阳、刘元靖,拥有弟子九百,多受皇家宠信的田虚应,道教重要典籍《化书》的作者谭峭,撰出《总胜集》的陈田夫等。

南岳道教文化史料盘点

南岳夫人魏华存修炼处黄庭观

汉至魏晋 道家一直热衷于炼内丹。烧丹炼汞为外丹,即药物,为古代化学。今南岳紫盖峰下弥陀寺废址右侧的巨石上刻有《还丹赋》,该赋对炼丹之道作了许多阐述,即系魏晋时期道家的手笔。道家南来,炼丹技术及其药学固然深有影响,但道家思想、文化,在人们中影响却更深。他们在此注释《道德经》,传播《黄庭内景经》、《太上宝文》及《五岳真形图》,使道家玄学与神仙之说,深入人心。而符录谶讳之学与南楚原有的巫贶之术相融合,在南岳一带行道设教,一直未绝,庙会、赛神之风至今犹存。至于神祠道庙之盛,更于此始。唐初,因司马承祯言,遂于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神则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这就是道家的神通。

据李元度《南岳志》资料,南岳道观,自晋初即有栖真观、南岳观,以后各代多有兴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红墙碧瓦,绿树浓荫,名山小筑,风物极佳。道观多,道徒也多。南岳历史上最著名的道士,在南北朝期间有徐灵期、邓郁之、张昙要等。在唐代,道士司马祯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峤与后来的邓紫阳等人被封为天师。司马承祯被赐号白云先生。其后,道士张太虚又被赐号元和先生。道士刘元靖赐号广成先生并敕授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大学士,加紫绶,铸印置吏,是南岳第一个实授三品职官的道士。

优诏频颁,大吏踵至,道流势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兴盛,唐时已达到了顶点。而道家文化也就更相应地渗入到各个领域。此时,文人与道家往来唱和,也构成南岳道教文化的一大特点。旧志载,唐宋诗人、名士与道家有交往的颇多。如唐德宰相李泌,早年隐居南岳时曾师事道士张太虚,唐敬宗时吏部侍郎赵橹则为刘元靖撰《广成先生传》,太子少傅卢又撰《广成先生石室铭》。韩愈则为南岳道士轩辕弥明《石鼎联句诗》作序。唐诗人储光羲、崔涂、张乔、鲍溶、李群玉、王元等诗人均有诗寄南岳道人或道观。而道士中不少文化教养较高,玄学修养较深的人,亦纷纷著书立说,如南北朝刘宋时徐灵期即着有《衡山记》,是第一部纪述南岳的专著。其后唐末道士李冲昭著《南岳小录》,宋陈田夫着《南岳总胜集》,明李常庚撰《琐碎录》。他们的著述,对南岳历史文化的考述,均有重要作用(参见本志《宗教篇道都章》)。

隋唐五代 更是南岳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宫阁遍布,名人高道会聚南岳;元、明之际,一代宗师张三丰炼丹于九仙观。著名正一派高道吴全节,曾二次奉诏祀南岳;司马承祯(647~735)为此时名道。司马号“白云子”,于唐开元初(713)来南岳,结庵于九真观北,号“白云庵”,弟子甚众。唐玄宗奉他为天师,曾延至京师入禁中校正《道德经》,呼之为道兄。《南岳区志大事记》记载:“玄宗开元初,河内道士司马承祯,自海上乘桴辗转来南岳,结庐九真观北。后被如入宫,赠光禄大夫,号贞一先生。开元二十三年(735)仙去,诏改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御书观额”。司马承祯善诗,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陈子昂、宋之问、王适、毕构、卢藏用等号称“仙宗十友”。司马承祯有弟子70余人,其中居南岳著名者有薛季昌(?~759)曾封天师,汪子华(714~789)、王仙峤(?~759)亦封天师。另外与司马承祯非师徒关系居南岳的名道还有何应虚、邓中虚、张太虚、田虚应,称为当时四大高士,其中尤著者应推田虚应。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载:田虚应有弟子900余人,皆受皇家宠信,或为天师、或为道坛法主。 稍后居南岳上清派名道首推刘元清,刘元清为田虚应高足,被唐敬宗奉为天师,赐号广成法主,并受任为崇玄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授三品印。另有道学家徐灵府,曾着《玄鉴》及《三洞要略》等道家典籍。

五代 居南岳的著名道士上清派教学者谭峭所着《谭子化书》,为道教重要典籍,现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对此书有详细介绍。宋代,道教南北分裂。王重阳创北方全真道,南方则仍属天师道,为了与北派有所分别,又称正一道。此时,南岳天师道上清派已渐衰微。居南岳名道仅有夏元鼎、蓝方、率子廉等,均非上清派,为吕纯阳炼丹一系。

南岳道教文化史料盘点

南岳玄都观

宋高宗建炎至绍兴年间(1127~1162),道人陈田夫,号苍野子,居南岳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南岳72峰30余年,着《南岳总胜集》传世,第一次记述了72峰峰名及形胜。元代,南岳开始有正一派道教活动。元末明初,以武术炼丹出名的道士张三丰曾居南岳九真观,并留诗云:“今日完全五岳游,身骑黄鹤驻峰头。曾于北镇先寻访,直到南衡始罢休。万里漫云燕楚隔,两山刚被坎离收。天然道妙同行辙,又看湘江九曲流。”据查道教史,张三丰属全真派。此后全真道逐渐从北地进入南岳。

明清 明代中叶,南岳道教渐形衰微。寺观、道士减少,由明至清,仅存道观两座。清康熙时翰林院检讨潘耒在其《南岳游记》中说:“自唐以前,南岳羽流,多着异迹,宫观相望,……而今遍山皆禅寺,道观仅存九仙、黄庭而已。”此期,名道李皓白来南岳,居九仙观。李皓白为人圆通,与衡州、湘谭、攸县一带官府交往甚多,并在农民起义军互相合并之中,为之息事宁人,避免战祸,为湖湘人士所称道。

清光绪十一年(1885),南岳正一道士尚有唐至如、邓正岳、钟复衡分别居于三元宫、铨德观、九仙观。正一派道士陈明善,清末民国期间在玄都观当家40余年。此后,正一派道士脱离宫观,进入民间。从事超度、拔亡、祈福、禳灾法事,并有家有室。

现当代

民国时期,南岳道士更少。民国36年(1947),南岳管理局档案记载:道士仅17人。38年初,增加至50人,有大小宫观11处。当时知名道士有李缘真、刘光斗、龙教镇等人,均为全真派。其中李缘真热心社会事业,曾创办宏道小学。刘光斗热爱祖国,抗日时期,任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副会长,从事救亡工作。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岳常住道士仅30余人。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春秋《道德经》神出,至汉末天师以道德名教,以黄老为宗,开宗立派,斋醮演法,迄今1800余年。

南岳衡山,自古为道教洞天福地。史载:先秦老君两降衡山,黄帝三游南岳,东汉张道陵礼祝融祠,西晋魏元君创上清派,南朝徐灵期撰《衡山记》,唐初司马承祯修五岳祠,宋陈田夫编《总胜集》,明张三丰立武当宫,清李皓白着《琐碎录》,民国李缘真兴宏道小学,刘光斗建救难协会。《南岳志》详记高道109人,受皇封者23人。可谓:名真高道,人才荟萃;“九真”“四虚”,史册流芳。南岳道教文化早已植根于三湘四水,是湖湘文化悠久而丰富的思想财富。

---------明立道人壬辰年七月初七编撰整理于竹林精舍

以上就是南岳道教文化史料盘点的全部内容。更多仙真高隐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仙真高隐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