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学苑 >> 浏览文章

“报怨以德”的智慧

所属栏目: 道学苑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六十三章

大概意思是说:

大要从小做起,多要从少做起,报答怨恨,从“德”做起。

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开始,想要成大事要从细微的开始;天下所有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再伟大的事情,必定从细微的开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自以为大,也不做什么大事,因此能成就其伟大。

“报怨以德”的智慧

报答怨恨 从“德”做起

解读老子文章背后的含义

老子的这一章,很多人都解读过,有不少歧义,不同的人解读不一样。解读成什么样没关系,关键是要体会老子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读这章的时候,有一种空旷的感觉,一下子感觉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开始解决;再伟大的事情,也是从细微开始积累;再牛逼的人,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啊;人家马云、比尔盖茨、李嘉诚那么牛逼,也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淘宝上那些每年卖上亿的大卖家,以前也是慢慢搞起来的。看到这里,老子的这一章,还很有鸡汤味道。

有人说:“我平时强迫自己读很多书,也读传统国学,但读几年也读不出什么感觉。”

有人读书只是学习知识,记性不错,甚至能背下来全文,这种读书意义就少了很多。读国学经典,你应该结合自己,结合人生,结合社会,结合历史有一些思考。一旦你开始结合,你会发现很容易跟古人对话。并非对书中的内容一定要认同,但你一定要理解,他有他的观点,你有你的观点,你们相互比较,莞尔一笑。

孔子区别德和怨 老子没有区别

“报怨以德”的智慧

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德怨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每个人都有焦虑和担心,我以前经常对某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情特别担心。但每每想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就很容易释怀。管它呢,再大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我每时每刻需要面对的,都是小事。

这些都好理解,这一章,最难理解是“报怨以德”。报怨以德,字面理解就是别人对我不好,我还要对别人好。但为什么要这样?

这些圣人,都是一些怪异的人。老子说:“报怨以德。”耶稣说:“别人拿走你的衬衣,你把外套也给他。”

真是费解啊,世界上还有这么傻的人嘛?不只是你觉得费解,连孔子没得道之前也很费解。

孔子学生问:“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别人对你不好,你就不要忍让,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如果让孔子回答耶稣的话,孔子会说:“谁拿走了你的衬衣,你要立马抢回来!谁要是送你衣服,你也要送他衣服。”

从这个回答看,孔子和老子的境界高下立判。孔子区别德和怨,而老子没有区别。孔子以直报怨,但怨依然在。

报怨以德 是怨恨唯一的解决方式

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说:“和大怨,必有馀怨。”

意思是无论你如何调节怨恨,总会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报怨以德,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真的可以做到报怨以德么?当然,当你理解了怨、理解了德、理解了爱,你就能做到。

首先,“怨”从何来?

有人偷了我的衬衣,我心生怨气!记住,是我心生怨气。如果衬衣对我很重要,我怨气非常重;如果衬衣对我不重要,我怨气比较小;如果那件衬衣本身就是我要丢掉的,那我没有怨气。这个解释逻辑你能接受吧。好,再仔细看,怨气大还是小,更多依赖于我自己是否看重衬衣,而和人家关系不大。这个解释还是表面的,你接着往下看。

衬衣丢失,是物理现象,是一个事情的发生。我们内心把这个现象定义为“偷”,而我们从小被教育,偷东西是可耻的,于是有怨气;衬衣被定义为是“我的”,我的东西被偷了,是个损失,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于是有怨气。如果一个三岁的小盆友衬衣不见了,他会不会有怨气?小盆友可能会着急,但一定不会有怨气。得道的人,就像小孩子。

明白了么?所有的怨气,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其次,何为“德”?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你去追求德行,已经不符合德了。有人为了让自己是道德模范,每天都要去做好事,这种就不是真正的德;如果有人从内心觉得清洁工人辛苦,每天都给他们送茶倒水,这种是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的人,并不会刻意去分别这个行为是不是符合德行。

如果有人为了做到“报怨以德”,可以忍气吞声,做出高姿态还对别人好,但内心只是为了获得外界评价,这时候早已远离了“德”。

再次,向内求。

别人对我好,我用一种方式做事;别人对我不好,我用另外一种方式做事。这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自己的做事方式是随着别人的行为来变化,自己的情绪也是随着外界而变化的。我们希望得到的幸福、安宁,都在依赖外界环境。我们想住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穿更漂亮的衣服,好像得到了这些我们就会幸福一样。实际并非如此,社会发展这么快,很多人积累了很多财富,但从来没觉得幸福。这些都是向外求。

对于得道的人来说,他会向内求。怨气会不会生气?这完全是内部产生的;谁对我不公平,只是内心的标签;周围社会的关系,都是内心的投射。得道的人,不会去分别是德行或者非德行,只会抱着本心做事。所以老子说:抱一为天下式。

一个得道的人,根本不会对人起“怨”。因为他明白所有的怨都来自自己,所有的怨只是“自我”的演化。一个得道的人,其行为符合德行。不只是报怨以德,报什么都是以德。报怨以德,是说给我们世俗人听的。

最后,什么是“爱”?

有人说:理解是理解了,但我不是得道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报怨以德?来,我们看看每个人都见过的报怨以德的例子。

“报怨以德”的智慧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德报怨的最好体现

父母对小孩子的爱就是如此。首先父母不会对自己小孩产生怨恨,无论是什么行为。父母对小孩子的行为,也不会判断是否有德行,只是在为他好。这不正是抱怨以德么!

父母为什么可以这么爱小孩?因为在很多父母心里,小孩就是他们的一切。就像年轻人坠入情网,对方就是他的一切!到底是因为小孩是父母的一切,父母才爱小孩,还是因为父母爱小孩,小孩才是父母的一切?答案是分不开。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某项东西是你的一切时,此时你就爱它。其实此时你就是爱,也就是一。

爱就是一,或者爱就是合一,或者爱就是你能意识到的合一,理解了这点,你会明白你本身就是爱,只是被情绪所掩盖。算了,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一步一步解读爱,讲多了只会让你更糊涂。

重回老子智慧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或者感情里,若能做到报怨以德,那么怨恨才会彻底消失。圣人之道,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以德行天下。

总有人说,我不是圣人,我不可能做到。嗯,说了你也不信,每个人都是圣人,你也是。

以上就是“报怨以德”的智慧的全部内容。更多道学苑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学苑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