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学苑 >> 浏览文章

史前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谈巫教与仙道

所属栏目: 道学苑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摘要]史前时代的巫师,即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又是氏族人员的代言者。他们不仅是鬼神在人间的代表,还是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整理者。

文/李远国

巫教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宗教,因以巫师为核心展开宗教活动而得名。据考古发现和对近存原始社会的考察都说明,巫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欧洲尼安得特人已经安葬死者,出现了灵魂信仰的萌芽。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的葬地附近还埋有洞熊的遗骨,这当是狩猎巫术或图腾崇拜的反映。当地旧石器晚期又出现了颅骨葬,在尸体上撒赭石粉。在奥端纳文化时期出土的不少石雕女神像和岩画中,有一幅岩画上,描绘一个男子头戴鹿角,饰以长须和马尾,披着兽皮,正在跳舞,这就是一个巫师的形象,所以巫的出现不会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巫教也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北京山顶洞旧石器晚期的墓地内,已有死者的埋葬,并有随葬的装饰品,在尸骨上撒有赤铁石粉末,说明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已出现。到了新石器时代,有关巫教的资料更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土了一批巫师的形象和巫师的用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彩陶盆,内壁上绘有人面鱼纹,这当为中国最早的巫师形象。

史前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巫教与仙道

人面鱼纹 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西安半坡村出土(图源:李远国)

关于它的含意,国内外专家看法各异,有近三十种解释,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则是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人们希望像鱼一样繁衍子孙。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当陶盆盖在瓮棺上,埋入地下时,盆内的巫师便在幽冥世界与夭折的儿童共处一隅,显然是在早逝的儿童招魂安魂。

《山海经》中讲巫师常“珥两青蛇”。郭璞注:“以蛇贯耳”。在半山文化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内画有一人,也是巫师形象。在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一种獐牙钩形器,下为柄,柄上有拴套的孔,柄上对称地安了四枚獐牙,制作精美但非实用工具,当为巫师的一种法器。此外还出土了一种大口陶尊,该器体大敞口,多发现于大墓中。某些陶尊上还有朱绘,内置猪头;或刻有象形文字,如日、月、山等。据专家们研究,这种陶尊是巫师特有的随葬品,生前又是巫师的祭器。

史前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巫教与仙道

舞蹈巫师 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类型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图源:李远国)

彩陶盆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这是巫师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

二、灵魂和偶像崇拜的遗迹也有发现。在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依然有为死者撒赤铁矿石粉末的习俗。仰韶文化还流行瓮棺葬,在瓮具上必凿一孔。据对永宁纳西族的葬俗调查,该族在盛骨灰的器具上也要穿一孔,以便灵魂出入。故而可知仰韶文化已经有灵魂崇拜的信仰。新石器时代的偶像亦时有发现。如甘肃宁定半山出土了三件人头形彩塑,当为黄帝部落崇拜的祖先神。甘肃永昌鸳鸯池笫51号墓出土的一件石人面,五官端正清晰,上端有一孔。在四川大溪文化第64号墓出土的一件双面石雕人面像,顶端有两个孔,正反两面皆为人面。山东藤县岗上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玉雕人面,背面有突脊,脊上有孔。陕西神木石茆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一件双面玉雕人面,上端亦有一孔。这些精致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保护神。

三、发现了一些神殿祭祀遗址。在辽宁阜新胡杂沟、凌源三官甸子、喀左东山咀、绘源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均发现了不少巫教古迹。此外,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用神秘图像辟除邪祟的巫术。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被龙、虎拱卫的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位巫师或氏族首领。而最初的巫师往往是氏族长兼任的,主持祭祀、巫医、巫术和其它宗教活动,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宗教活动的繁忙,才出现了以宗教活动为职业的巫师。

史前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巫教与仙道

女神 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出土(图源:李远国)

红山文化遗址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型祭祀中心。平台南侧为女神神殿,并分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有中心、多单元的神殿。同时还出土了五六个神像,皆为女性。这些精致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随身携带的保护神。这种神像在喀左东山咀也有出土。其中的一间女神庙内,发现的一具大型泥塑女神头像,与真人头大小相当,眼球以晶莹碧绿的圆形玉片镶嵌而成,面部呈朱红色,两颧高耸,圆额扁鼻,尖下巴,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这尊女神头像不过是女神庙中众多塑像中的一件。同时出土的至少还有六个个体女性塑像,体型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别,小的与真人相当,大的则比真人的1~2倍,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艺术水平较高。而在主室中心部位,还出土了相当于真人器官三倍大的大鼻、大耳,可见这尊女神头像并不是此座神庙的主神,在神庙主室的中心,很可能供奉有一尊更大的女神塑像。众多神像共祭于同一庙堂,说明这是一种围绕主神的多神崇拜,似已形成了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系”群。

上述考古资料说明,早在史前时代已经产生了巫师和他们所信仰的巫教。史前时代的巫教,笼统地说就是原始宗教。但巫师的出现较宗教的产生为晚,是在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专业的巫师产生之后,真正的巫教才开始形成。史前时代的巫师,即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又是氏族人员的代言者。他们不仅是鬼神在人间的代表,还是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整理者。巫师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能够知晓神的旨意,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以说如同神的化身了,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巫掌握着祭祀、医治、部族历史传承等权力,是当时解释世界的精神领袖,这是史前时代的智者或知识份子。

正是上古时期的巫师,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之路。在《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巫师神奇超凡的事迹。传说长江大溪沟口的巫山脚下有一条巫溪,全长二百余里,所经之处皆为悬崖峭壁,并无多少耕地、牧场,交通不便,并不适合人居。然而,史籍中所说的群巫聚居的巫咸国就在此处。《山海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郭璞注:“即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则“巫咸国”,乃一群巫师组织之国家。

史前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巫教与仙道

彭祖(图源:李远国)

之后经商、周而至春秋战国,在人们长期追求长生不老的实践过程中,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如吐纳、导引、坐忘、服饵、心斋、守一、朝彻、治气等等,并形成了以彭祖、王乔、容成公、安期生等人为代表的行气、房中、药铒三派神仙。《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在《庄子》 、《楚辞》中,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仙人们的生活,说他们的肌肤如同冰雪,风彩神韵如同少女,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驾御着飞龙,行走云中,逍遥四海,与世无争;他们不惧危险,水淹不死,火烧不死,无忧无梦。当“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腹莫至,身无常殃。”(《庄子天地》)所谓“三患”,即指疾病、衰老、死亡。成仙之后,就能脱离病患,跃出生死,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编辑:若木)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以上就是史前时代知识分子的日常:谈巫教与仙道的全部内容。更多道学苑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学苑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