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学苑 >> 浏览文章

德国道教研究(二):旧汉学迈向新汉学

所属栏目: 道学苑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导读]德国是欧洲东方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当人们谈到欧洲哲学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时,都要述及到德国。道教研究也是这样。一般认为,道教研究,在欧洲以法国尤为发达,其实德国毫不逊色。

自莱布尼茨去世后,德国汉学没有停止发展,有的人自学成才,有的人到中国考察,有的人留学法国,他们的早期研究大都涉及过道家、道教。<?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嘎伯冷兹(1840-1893),德国早期汉学家,精通多种文字,其父亲汉斯嘎伯冷兹(1807-1873)是德国满文研究的奠基人。他18岁开始自学中文。1876年以翻译和研究中文和满文的《太极图说》而获博士学位。1878年成为莱比锡大学新成立的东亚语言讲座的教授。其成名之作是《中国文言语法》(1887)。他还研究《庄子》和《老子》。1888年在莱比锡出版《<庄子>的文字对中国语法的贡献》。曾在上海《中国评论》(1888-1889)第17期上用英语发表过《老子的一生及其学说》。1897年发表过有关《文子》的论文。

德国道教研究(二):旧汉学迈向新汉学

嘎伯冷兹(资料图 图源网络)

顾路柏(1855-1908),德国早期著名的学术汉学家。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嘎伯冷兹在莱比锡的高足,由于嘎的推荐,1883年出任柏林民俗博物馆东亚部主任。德国研究女真文字的开创者。曾在华旅行过,考察过厦门、北京的民俗。兼任柏林大学教授并主持“东亚语言”讲座。他的兴趣颇为广泛,既发表文章研究《神仙传》,也翻译过《封神演义》,多数著作死后出版。其主要贡献在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方面。著译有:《北京民俗》(莱比锡,1901);《中国的古代文学史》(莱比锡,1902);《中国的宗教与崇拜》(莱比锡,1910),《中国的古代宗教》(蒂宾根,1911);《封神演义》(莱顿,1912)。

德国道教研究(二):旧汉学迈向新汉学

顾路柏(资料图 图源网络)

1814年12月11日,法国在皇家科学院(即今日的法兰西学院)设置了欧洲第一个汉学与满学讲座,首席教授雷慕沙(1788-1832)。当时德国有两位青年东方学家投其门下。

第一位叫卡尔弗里德里希诺曼(1793-1870)。是亚美尼亚文学者,后在巴黎从雷慕沙攻读中文。他在学术上没有什么著述。不过他来过中国,主要是搜求图书,两年后的1831年求得6000部中文古籍、类书、丛书,满载而归,现在藏于柏林和慕尼黑国家图书馆。他在《德东方学会杂志》第一卷2、3期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情况时说:“人掌握一种活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人们不是想了解这些国家、这些民族的思想和历史,并且把他们介绍给别人;就是试图通过所掌握的语言来传播西方的宗教、科学和文化。这两者在杰出思想家身上直接或间接地总是表现出一致性。”

第二位叫海因利希库尔茨(1805-1873),德国第一位汉学家。一生坎坷,少年时父母双亡,在叔父家寄养。起先在莱比锡学神学,1827年到巴黎师从雷慕沙学习中文。他涉猎汉学只有10年左右。在巴黎期间翻译过中国古代儒道经典。1830年翻译的《太上感应篇》,是长期以来唯一的德译本。还翻译过东汉马融的《孝经》,利用《庄子》等道家文献发表过文章。

德国道教研究(二):旧汉学迈向新汉学

《太上感应篇》(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尤利乌斯海因利希克拉普罗特(1783-1835),德国东方学家。14岁学中文,随后进校进修。1804年赴俄任戈洛夫金赴华使团翻译。他随戈氏到恰克图,在那里学蒙、满文。1815年在巴黎事师于雷慕沙,从事学术研究。1828年在巴黎出版了满文本《太上感应篇》的法文译本。1833年发表过《论中国的道士宗教》。1816年成为柏林大学教授。

《亚洲学刊》的创办人及主编布希鲁诺申得乐(1882-1964),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的学者,以古汉语虚词著称,他有专著《中国上古的巫师》(莱比锡,1919)。1924年在《亚洲学刊》第1卷上发表长文《中国古代的旅、堙、郊祀典》。还研究过中国的上帝,如1916年在《亚洲杂志》第4期发表《中国的上帝》,1923年在《亚洲学刊》的创刊纪念号发表《中国上帝观念的演变》。

至此,德国旧汉学已迈向新汉学阶段。

德国道教研究(二):旧汉学迈向新汉学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一文整理发布,作者郑天星,选自《中国道教》期刊,1999年第3期。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以上就是德国道教研究(二):旧汉学迈向新汉学的全部内容。更多道学苑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学苑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