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民俗道艺 >> 浏览文章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所属栏目: 民俗道艺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无心”反将“坤德”成

文/凝玄子

笔者按:《龙门心法》“求师问道”篇提示我们,“真师不少,弟子颇多。……你这六根所受,都有真师。假如耳闻善言,你若依此善说,实实心服,这耳根,便为引进师了,这善说,便为传道师了。其余五根,亦复如是。”所以,我们从外在世界获取的任何属性为“善”的信息,都可以成就我们。它们的来源,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器物。这,就是“学无常师,惟道为师”的深刻含义了。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吴嗣坤,张大千再传弟子,四川东方张大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玄同社(青羊宫老庄书院青年团)艺术组社员。

欲提笔写吴嗣坤老师时,发现原是想说却又无话可说的。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和你有著同样呼吸节奏的人坐在身旁,唯余当下的世界,实全无一丝概念。

后来,在问及吴老师何以选择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之古法时,才知道乃是同样的因由。毕竟,在与古法从相应、模仿、继承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创造,吴老师与古法二者,业已具备相似的气息了。吴老师说,一开始看到古法绘出来的作品,第一感觉便是“很舒服”、“很自然”,那是一份零距离带来的意义,合乎正宗的美的意义。

玄珠无心:通向正宗之美的大前提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吴嗣坤作品之青绿山水

只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古法之美,毕竟只有与古法本身相通的文化属性才能真实并正确地呼应。故若是其心不纯,便不过是通过不纯的心眼和有色的角度来考察这份美罢了。这样的心眼与角度,定不会具备能力看到古法的本质之处。所以,毋宁说,从吴老师与古法第一次相遇的那份“相应”,我们便已经可以读出“无心恰恰用”的奥义了。

而据吴老师说,保持“无心”或者说一颗纯粹的心,对于画家而言是无比重要的。幸运的是,形而下的部分,诸如画廊的运营、画展的策划、对外的联络等,都有相应的可靠之人替吴老师打理。由此,吴老师与社会的经济系统便可以保持一个健康的距离。也正是这样健康的距离,才得以让吴老师的内心保持著健康、纯粹与活泼、灵动。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吴嗣坤画作

只是“无心”何以重要?它的同义词有哪些?在道家的理论中,“无心”之原意即是“真心”、“童心”,“复归于婴儿”、“返璞归真”之说,都是指出具有、保持、回归心灵之真纯,方才可以成就人性人格的自然美。也只有在这样的人性人格基础上,才可以呼应并表现出健康、正确、正宗的无极之美。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挚的《童心说》有言:“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喝可失也?”耶稣也曾提出:“小孩子在天国是最大的。”造就这份“最大”的,便是孩子的那颗童稚之心。因其“无心”,所以“纯粹”并“完好”;又因其“无知”,所以“无染”并“无杂”。老子的“老儿不老”,不过也是同样的含义。

故此,任何时候,当你一眼望进吴老师的双眸,都会轻易地看到那个孩童:他会自顾自地开怀大笑,在山水之间肆意奔跑,会仰望云卷云舒,静静地观花听鸟,他没有是非没有偏好,用自己诉说著真正的美好。

“二而一”的追寻:既“美”且“用”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吴老师与另外两位艺术家合作制作的紫砂壶

问及吴老师何以著眼于艺术衍生品的打造,吴老师只给了三个字“接地气”。而我,却从这三个字听到了吴老师对“美”的追寻之同时的那份对“用”的同等的追寻。在这份“二而一”的追寻,没有身为艺术家的格调的降低,只有一份闪烁著阳光、健康、适宜、全面的生命之美。

于是,我想起与吴老师相识后长达七年的相处我们一起吃过饭,喝过茶,那是一些完全生活化的交互,甚至不曾涉及书画艺术的交流。在我的所有印象,不论在场几人,吴老师也向来不是那个主讲之人,他总是那个最为沉静并柔和的人,无有一时的高喊、玄谈甚至自视为长者的告诫他是最没有距离感的前辈,却又未曾如师如父,反是如兄弟手足。

只是,在最近的一次喝茶中,由于我个人知识上的需求,与吴老师有了第一次较为正式的谈话。在不足两小时的对话中,吴老师反复强调艺术与生活不可分割,反复强调艺术的来源从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用”。问及与手工艺者的合作,吴老师说道:“手工艺品更多在实用性方面来体现,并兼具一定的审美,书画则更多在精神方面。书画与手工艺合作,是‘美’与‘用’的结合,它可以使手工艺多一个看点,也可以让书画多一种呈现美的形式。”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我的道家师父更新我的八段锦动作时,我欣喜地发现那些动作相较以前所学是那样优美。但在我一再闹腾著“好漂亮”时,师父却反复给我把话打回来:“好看啥?这样才有用!”经由与吴老师的谈话,我幡然明白,“用”与“美”,根本就是一体的。

在紫砂壶的图案吴老师的自画像(见配图)上,我看到了属于吴老师的那份超越技术的某种自由,那是通过反复、勤劳、努力的结果,是一种在个人画家身上难得的自由笔调。看似颇为简单的几笔线条,却是流畅并自然的,并且轻易地表达出了纹样的精髓。有趣的是,通过这种写意而非工笔手法绘出来的人儿呈现在紫砂壶壶面上,倒令紫砂壶显得更加亲切而实在了。小人儿静坐观香,却是活灵活现“萌萌哒”。写意小人儿之于器物,如同对联楹联之于亭台,魂魄相依,动静相倚。这份阴阳平衡的自然之美,让人在与它相处的时空得以放,得以休憩。“美”、“用”结合的美好,大概不过如此罢。

美术与工艺的结合:一个真正的合作的世界

吴老师指出,紫砂壶这种作品是需要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专业方向的老师一起合作的,也就是书画家、作壶的手艺人和篆刻家。而这样的作品,需要参与的三个人具备“整体性”的考量,包括所有的材料、素材、工艺。比如对于紫砂壶来说,由于紫砂相关之茶文化(紫砂壶多用在功夫茶领域,故并非“油盐酱醋茶”的“茶”,而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乃属雅事,绘于壶上之物自然要考虑比较素雅的素材,方才能与器物的实用性良好结合。同时,为了保持与篆刻老师的同步,其构图须尽量简单,“炫技”在此便并无空间可言了。“我们在合作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到这一系列的因素,相互沟通。在认可并尊重彼此的专业度基础之上,不极端推崇个人的角度”,吴老师这样说道。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三位艺术家在包装上的署名

我看到,在这样的“结合”,有着一份“社会之美”。它来自于友爱和协作,在共同目的之下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乃至彼此鼓励、共同成长。如同吴老师强调的“不可极端”,便是代表着它的实现需要抛离“个性”,否则,就会对美造成伤害。“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孤立的作品其实是无法成为美的作品的。“古法”中遍布着这样的智慧,虽看似以各种规则而现,却无一不是对自然的皈依,无一不是“道法自然”的大智。而正宗的美,也就是在这实现了它从播种、开花到结果的一生。

尤喜亲近山水的吴老师,最喜爱绘制的便是山水了。吴老师说,山水包括了一种信仰和禅意,可以表达一个人的胸襟、胸怀和气度。我似乎看到,那个常年行走在山水之间,于其中汲取元素与灵感的吴老师,一步步诚心、专心并潜心地沿著张大千先生“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的心路及行路,一点一点为我们开启并传递著那份突破时空、万劫不毁的东方美,和其中蕴含著的不变的法则来自东方的古老智慧。

吴嗣坤,又名吴为。1963年4月出生于成都,16岁即随著名画家大风堂弟子谢临风、肖建初先生学习绘画,后随张大千弟子王永年、龙国屏习画,为张大千再传弟子。其作品重视传统笔法,直追大风堂风格。现为四川东方张大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巴蜀书画院副院长、美国旧金山中华艺术学会会员、张大千纪念馆特聘画师、四川张大千学院特聘教授,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活动获奖,全国及北美巡展获得好评,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13年其作品“黄山云海”由神舟十号飞船搭载升太空。

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凝玄子 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以上就是无心反将坤德成记张大千再传弟子吴嗣坤的全部内容。更多民俗道艺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民俗道艺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