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学苑 >> 浏览文章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所属栏目: 道学苑资讯       文章来源:符咒大全

[摘要]九嶷山为舜帝葬所,素以风光奇异、传说古老而驰名中外。秦汉以后立舜庙于九嶷山,历代帝王遣官至祭。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蔡邕、司马迁、李白、元结、柳宗元、乐雷发、何绍基等留下众多翰墨。

文/李远国 李黎鹤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宁远县城南30公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这里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九峰矗立,奇石连属,挺拔耸峻,竞秀争高。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石城、石楼、杞林、箫韶、朱明八峰,如众星拱月,争相簇拥,护卫着舜源峰。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峦叠翠,连绵起伏,如千帆竟发,奔腾而来,有万山朝九疑之势。舜源峰下有舜陵、舜庙;周围飞龙岩、紫霞岩、玉馆岩、无为洞、碧虚洞,相互映衬,联成一体,蔚为壮观。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元和郡县志》曰:“九嶷山有九峰,一曰丹朱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楼溪峰,形如楼;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池傍春月百鸟生卵,人取之则迷路,致本处可得还;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上多紫兰;六曰女英峰,舜墓在此山下;七曰箫韶峰,峰下即象耕鸟耘之处;八曰桂林峰,马明生遇安期生,授金液神丹之处;九曰杞林峰,周义山字季通,开石函得经,读之升仙于此。”道教称九嶷山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仙人严真青治之,何侯真人上升处。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舜帝(资料图)

九嶷山为舜帝葬所,素以风光奇异、传说古老而驰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故老相传,舜尝登此。”《遁甲开山图》曰:“古有大禹,乃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有六十,入九嶷山仙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三年功成。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汉书》曰:武帝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秦汉以后立舜庙于九嶷山,历代帝王遣官至祭。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蔡邕、司马迁、李白、元结、柳宗元、乐雷发、何绍基等留下众多翰墨。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九嶷山俯瞰图(资料图)

舜峰源位于九嶷山,居九峰中心,海拔638米。山势雄浑,如雄狮踞坐,面北而立。北面悬崖峭壁,南面缓坡逶迤,游人可上。登上峰顶,极目远眺,莽莽群山连绵起伏,座座山峰云雾缭绕。纵观群峰,有如千帆竞扬,奔腾而来,大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势。壁石缝中,九针石枞凌空拔起,迎接八方来客。山麓舜陵碑亭依山而立,舜陵庙宏伟壮观,红墙碧瓦掩映于枫柏绿树中。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舜祠,在舜源峰下,“盖三代时祠也。今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以来立祠”。舜祠原是一座红墙绿瓦建筑,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由照壁、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省牲亭及左、右朝房构成。围墙长约540米,占地约80000平方米。左右两房有二井,名龙眼井。庙前照壁上的“九嶷山”三个大字,为玉岩石刻的拓片,出于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手笔,白底黑字,于三里远的凉伞坳即清晰可见。入午门,有左、右、中三个石阶上于拜亭。拜亭三楹,气势雄浑。历代皇朝派官祭舜陵,即在拜亭举行祭祀仪式。

现存舜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清代重修。正殿为舜庙之主体建筑,重檐斗拱甚为壮观。其结构与历代帝王宫殿相同。左右两侧为朝房和碑亭。亭内有一石碑,高2.7米,宽1.8米,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立之“抚瑶颂碑”。拜亭左壁曾做有清代人李永绍所绘“九嶷山图”石刻一方,长0.8米,宽0.5米,刻九峰全景。右侧靠围墙处,大石拥立,树木清幽,石上刻有“正穴”二字。过正殿沿石级而上为寝殿。内奉舜陵石碑一块,高3米,宽2米,上刻隶书“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庙四周,枫柏扶荫,显得庄严而肃穆。旁有香杉15株,大可连抱,质地坚韧,旃香如旃檀,与常杉有异,故名香杉。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道教活动场所(资料图)

九嶷山是历代道教活动中心。《名山略记》曰:九嶷山,汉末有张礼正,魏时有治明期,南游九嶷,礼正服黄精,明期服泽写柏实,俱师西城君,受虹景方,兼以守一,内外洞澈,东华迎而乘云升天。据明万历《九疑山志》载,西晋初已更置鲁女观,为宁远最早道观。晋安帝时(397)九嶷山又建九灵观。至南朝萧齐和梁太清时,先后建无为观、黄庭观、羊仙观等。唐贞观时建九嶷观,宋建西贞观。至清末,全县有道观190座,道士、女冠600余人。民国时期,尚存道观164座。众多道迹古观,分布峰岩溪涧。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如白马岩,在永福寺前相距里许。“旧传有白马三娘修炼岩中,后乘白马飞升。岩中有石钟乳,下有石盆,水不盈升,而取之不竭”。

九井,在玉管岩何侯宅傍,“相传何侯炼丹于此,汲一井则八井皆动”。菖蒲涧,在舜源峰下,“中多九节菖蒲,取服之神气清爽”。 何侯宅,“在玉管岩舜祠左,何侯得道拔宅飞升,不知所之,惟丹灶存焉。后黄冠房日茨、何仲涓居之,亦成仙去”。炼丹观,“在舜祠北十五里,箫韶杞林之间。旧传乃何侯炼丹之所。岩石皆赤,因投其渣余于崖谷之间。今其地多产灵草,土人有疾,取以疗之,多验”。这三处皆为有关何侯的历史遗迹,说明何侯在湖南的影响颇深。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曰:“何侯者,尧时隐苍梧山,慕长生,三百余口耕耘。舜南狩,止何侯家,天帝五老来谓舜曰:升举有期。翌日,五帝下迎舜白日升天。至夏禹时,五帝以药一器与何侯,使投酒中,一家三百余口饮不竭,以余酒洒屋宇,拔宅上升天,位为太极仙人。今疑山有何侯庙,在舜庙侧。”

黄庭观,近白马岩,不详所建。梁武帝时有双师南来,修炼于此。无为观,在麓床山舜祠之侧,王妙想辟谷十年,白日飞仙之地,齐梁太清年间始立。

羊仙观,在羊权山下,因权得度仙去,后人即以其宅,立观奉祀焉。张君房《云笈七》卷九六记载,仙女萼绿华,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晋穆帝升平三年己末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云是南山人。自此一月辄六过其家。权字道舆,即晋简文帝黄门郎羊欣之祖。权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绿华云:我本姓杨,是九嶷山中得道女罗郁。宿命时曾为其师母毒杀乳妇,玄洲以先罪未灭,故暂谪降臭浊,以偿其过。谓权曰:慎无泄我下降之事,泄之则彼此获罪。因曰:”修道之士,视锦绣如弊帛,视爵位如过客,视金玉如瓦砾。无思无虑,无事无为。行人所不能行,学人所不能学,勤人所不能勤,得人所不能得。何者?世人行嗜欲,我行介独;世人学俗务,我学恬漠;世人勤声利,我勤内行;世人得老死,我得长生。故我今已九百岁矣。授权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今在湘东山中。”

鲁女观,在何侯宅之西,“鲁妙典修道于麓床山仙去,后人于飞升处筑观奉之,故名鲁女。唐武德后更置”。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九记载,九嶷山女冠鲁妙典,生即敏慧高洁,不食荤饮酒。十余岁,知服气饵药之法。有岳麓山道士授以《大洞黄庭经》,妙典奉戒受经,入九嶷山,岩栖静默,升天所留之物,今在无为观。

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

九嶷山仙境(资料图)

在九嶷山地区活动修道的还有一位高真,他是新安歙人聂师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一记载,聂师道性聪淳直,言行谦谨,养亲以孝闻,深为乡里所敬。后出游绩溪山,自言尝览内传,见服松脂法,乃上百丈山采松脂。其后游行,归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后泊招仙观,入洞灵源。后又出游,复思往南岳、九嶷山,早闻梅真人、萧侍郎皆隐玉笋山,时人多见之。师道且止玉笋清虚观,思慕梅、萧,特游郁木坑,或冀一见,坚心而去,山行极深。忽见一人布衣乌纱帽,颜若五十许人,师道礼敬问之。行者曰:我谢通修也,本居南岳,与彭蔡同隐,已三百年。知尔尝游洞灵源,我适为东华君命主玉笋山林地仙,兼掌清虚观境土社令。尔与我素有道缘,是得相见。我有弟子,号紫芝,在九嶷山,若往彼见之,为我传语,紫芝当自授尔要道。言讫,乃发遣师道回,已在郁木坑外。师道得素书,文字可识,皆说龟山王母理化众仙秘要真诀也。他仙习此,当得升天。世人授之,迹参洞府。其有疑义不可究者,后到南岳九嶷山湘真观,月余寻问紫芝踪迹。咸言毛如溪有一隐士,莫知姓名,人或见者。师道累入山寻之不见,乃如通修之言,投书题石壁。后尝梦神人称紫芝,教之以释凝滞意,乃醒。然经岁余,复还问政,居二十余年。每焚修,即以二蔡、彭谢真形画像瞻礼。其后吴太祖霸江淮间,闻师道名迹,冀其道德,乃敕广陵建玄元宫以居之。每升坛祈恩祷福水旱,无不应致,感动天地,庆云呈祥,乃降旨褒美为逍遥大师问政先生。太祖见待益重,举国莫不倾依。门人邹得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禅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柄霞等,皆为入室弟子,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袭真风而行教,朝廷皆命以紫衣,光其玄门。至秦吴荆齐燕梁闽蜀之士,咸来拜师,勤苦奉事。师道常谓之曰:我无道术,何以远来若此?弟子皆曰:若张君居蜀,天下之人悉往。师仁慈接众,言不阻违,随其性识,指以道要。由是居广陵三十余年,有弟子五百余人。而师道胎息已久,炼丹有成,常欲归彼故山,解化于都下紫极宫,春秋六十八。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以上就是九嶷山藏舜帝魂 娥皇女英湘竹泪的全部内容。更多道学苑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学苑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