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玄门道教 >> 浏览文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解:就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方式而言,中国的传统社会无疑是农业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口,也无疑以农民占绝大多数。在现代工业介入包括灌溉技术、农具机械化等等之前,传统农业的基本状态,就是靠天吃饭,所以人对于自然的依赖,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可谓刻骨铭心,既强烈,又是全民性的。

然而,相同的经验却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感受,更不一定要做出相同的理论描述,否则也就没有色彩斑斓的文明史了。对于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验,既可以温情脉脉地将自然描绘成仁慈的父母,也可以抱着理性的态度,尽可能清晰地描画出自然无情的真实面目,中国传统的两大思想体系儒家和道家,就在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他们之间既微妙又很根本的差别。儒家温情,道家理性。温情的儒家更多地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信仰传统,理性的道家则表现出向真相追问答案的开拓精神。

儒道两家的这种差别,在两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就表现为明确的意识。例如老庄剽剥仁义,断言天地无情、圣人无情,尤其是本章,以天网概括人对于自然的依赖,人生始终都奔波在这张依赖之网里,虽然不是时时都感受到被天网捆缚住手脚,但毕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跑是跑不掉的。这种理性的冷光,明显射向温情的儒家及其信仰传统。而儒家的荀子,也直言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只追求理性的真实,不考虑社会的需要,孟子甚至敏锐地发现,按照道家一味追求理性的思想逻辑,会衍生出无政府主义无君论,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这些相互批评来看,儒道两家的矛盾不可谓不大,可是,如果我们将相互批评视为相互理解的更强烈表达,那么显然,儒道两家对于由他们所构成的中国思想张力,都是哑巴吃混沌心底下有数的。

当然,对于儒道之间的思想张力,既可以默认或者偷窥,也可以摆上桌面公开讨论,从而刺激思想,互发高致。这方面,南宋思想家叶适算是一个先行者。在一部题为《习学记言》的读书札记中,叶适以《周易》和《道德经》为代表,剖辨儒道两家各言其天地之道的得失。叶适的儒家立场很坚定,诋斥道家的态度也就很鲜明,但撇开态度不追究,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问题本身对于思想的刺激性。

叶适的凌厉剖辨是这个样子开始的自古以来讲天地之道,最详悉的莫过于《周易》。从卦画开始推演,到了最精微的地方可以见天地之心,粗浅之处也能通吉凶之变,这是后世共同遵循的,不可改变。而老子只按自己的意思妄为窥测,说法又屡屡改变,前后不同。于是叶适列举出这样几个方面的例子,质疑老子。第一是,天地以大用付于阴阳,阴阳之气运而成四时,杀此生彼,岂天地有不仁哉?将这个意思推展一步来理解,应该是说天地调动阴阳的大用,不可按仁或不仁来评判,而老子说天地不仁,就未免是以人度天了。第二,按照《易传》对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的解释,乾卦所象征的天是包含了许多义理的,如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乗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象传》又强调天行健。这么丰富的内涵,怎么能像老子那样拿橐籥来模拟呢?橐籥的虚和动两个概念,又怎么能穷尽其义理呢?第三,天之道虽然可以形容为静顺,但天地之体却不能说是静顺的,而老子指玄牝为天地根,也就不是天行健的义理了。第四,天长地久是自古而然的,没有人能知道其缘由,老子又凭什么断言是以其不自生而后能长生?又怎么知道天地不是自生的呢?第五,飘风骤雨并非出于天地之意,而是阴阳二气相争的结果,争得过甚了,以至风雨肆虐,天地也不能阻止。所以君子只是拿风雨来譬喻振民育德,如风化雨润之类的教化等,而老子意图训诫的区区血气之斗,怎么可以与飘风骤雨相提并论?第六,夫有天地与人而道行焉,未知其孰先后也。而老子自喜其创见,偏要说道是先天地生的,天法道,天得一以清。当真是道混成而在天地之先吗?是道法天呢?还是天法道呢?是一得天哪?还是天得一哪?所以说老子是山林之学,不稽于古圣贤,以道言天而其慢侮如此。第七,到了用天道来阐明人事的时候,却又说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这样的天道,显然就不是虚极静笃、守一无为的了。所以总起来说,从古圣贤者,畏天敬天,而从老氏者,疑天慢天,妄窥而屡变,玩狎而不忌,其不可也必矣(详《习学记言》卷15)。

显而易见,叶适所发现的易老差异,主要在于《周易》代表了古圣贤以来畏天敬天的信仰传统,其中既包括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模式,也包括不能别出心裁地逾越这个模式去理解三才关系的忌讳;而老子没有这样的信仰和忌讳,只是将天当做自然现象来观察、来议论,所以站在信仰传统的立场上看,就是个疑天慢天的异端表现。这是叶适质疑老子的思想核心。至于叶适所列举的七大问题,有些可以推动老子学说的逻辑自洽,也有些是出于特定立场的偏见,继续彰显出儒道两家的差异。

以今天的眼目看,老子以理性突破信仰传统的努力,对于思想、精神的发展无疑是开拓性的,但他同时也会引发社会责任感异常强烈的儒家式的忧惧,即传统的信仰体系被突破之后,现实的社会秩序又依靠什么来维持呢?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存在,所以儒家从社会需要出发的信仰建构,有其合理性。同样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旧的信仰体系之所以被突破,首先是由于这个信仰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老子等哲人只是将这个不能满足的事实给说了出来,如果信仰体系不能开拓性地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它就不可能同时成为新旧两种力量共同的信仰,又如何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呢?

所以,既然时代变了,理性开拓就必须先行,信仰体系的重建要紧跟在后面。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以上就是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全部内容。更多玄门道教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玄门道教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