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符咒大全 >> 浏览文章

金刚经说什么

所属栏目: 符咒大全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大师解。无为。不是一无所为。纵为之到底。仍返于无为人若未尝有为。先求无为。便是踏空而行。何又实效。人若既经为过。但恃所为则又跖实而走。何有灵机。所以法至无为。而几几于贤圣矣。

  祖师解。无为法。即周子所谓诚无为几善恶。圣者。诚而已矣。诚者。择善固执之谓。圣人非空空无为也。只要守得住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祖师解。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举成数而言。大千者。又以三千之数言。犹云三千个三千。此极言世界之多。至于大千。多之已极。而又满此世界无有脱空。将此世界之七宝。用以不施。七宝者。金银琉璃玛瑙玻璃珊瑚明珠世也。此七宝者。世界中之希珍。用以布施。其所得之福德。多乎不多乎。此一段又借布施一端以启其问。而须菩提直言多者。亦只就布施言其多耳。一问一答。俱是设词。不作实有如是布施以得福德也。

  大师解。如来即言所得之福德。仍是性中固有。不假布施而有增益。何以故。是如来发明福德多之故。故言福德本之于性。何处计其多少。则知言多者。犹着布施相。见得布施如此之多。而得福德。究竟返归性分。不着多相。是故如来说得福德之多耳。

  祖师解。四句偈。单指四句言。故说一等字。有经而后有偈。故下乃至二字。则知四句偈前后皆偈矣。受持二字。各有解。受者口受。持者心持。能口受心持。而复为人解说此经中之义。则其所得之福。更胜于布施之福。何以故者。解明其福胜彼之故。盖以一切已成正果之诸佛。及将成正果之诸菩萨。而会悟诸佛无上正觉之法。皆从此经中解出真义。故呼须菩提言。此即佛法也。而一有执着于法。便非法矣。

  大师解。此一问答。只重受持为人解说二句。上句自修功。下句及人功。

  祖师解。此即圣人教人各因其材也。即孟子所谓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儒释同归一理。无区别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祖师解。上文言佛法无相。而无相中其实有果。但相不可着。果亦不可定。故此段以四菩萨之四果言之。以见四果一果进一果。而究竟以果名者。犹是法门之小乘。其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四等入道进修之人。其名不同。证果则一。须陀洹是梵语。即译作下入流二字。下三段皆放仿此。如来言须陀洹者。能作是证果之念。我得其果否乎。而须菩提答云不也。盖以此须陀洹者。于六尘中脱出。能生清净心。故已入于贤圣之流。而究之何所谓流。便是入焉俱化。则不入于人我相。而何有于色声等。故虽名须陀洹。而实无可名也。此为初果。斯陀含者。较之初果则已进矣。名一往来者。曾于此中往来一番也。凡人于尘相。有一往而不来。有既来而复往者。此则曾于其中一往来。而绝无顾恋。所以谓之一往来也。则名为斯陀含。而实无可名也。此为第二果。阿那含者。较之第二果则又进矣。而此阿那含于六尘四相。一一证空。并无可名。而特于此中听彻前后。了无障碍。故不特不往。直已不来。觉得尘相已无有可来之迹。此为第三果。阿罗汉者。较之第三果则更进矣。而阿罗汉实无有法相者。盖以阿罗汉见道而不着。于道也。若其见道而有所著。不过成其为阿罗汉之道而已。岂能脱此四相乎。故虽名为阿罗汉。而实无以名之。此为第四果。凡此四果。各就地位。同证无上。无非说不着一果而成此果耳。

  大师解。四果果字。一义也。因果证果。各有分别。因果者。以前之所因而得今日之果。证果者。以今之所证而得当下之果也。果字有二义。一果决之果。一果报之果。此应以果决义解。盖以四菩萨。俱从勇勐精进而坚修以得之者。入流一往来诸名。正是证其果处。

  祖师解。此段大意。与子夏所谓譬诸草木。区以别矣之义同。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大师解。上四果。俱以无心而得果者。无可名之。故强名为四果之人。究竟实无所名也。但上三种人言得果。下阿罗汉言得道。果与道其中浅深不同。须知道字实高果一层。故下不说果。只说道耳。

  祖师解。无诤者。无所诤也。人心一念欲明理。又一念愈驱欲。两念相争。便内自诤矣。无诤。则理欲消忘。不起诤念。是为无诤。三昧者。梵语也。译之则为入定。

  大师解。无诤者。非诤于口。诤于心也。无诤。在儒家则曰内自讼。在如来则曰无诤。人有过而自讼则过消。人至于无过之可讼。遂到无诤地位。夫无诤则善念亦且消融。从何而诤。所以然者。盖因此中已至入定之会。更无有所矜持。而寂然之中。万感不动。故得一定而无所扰也。三昧甚难发明。我当解字义以充其义。三昧二字。世以为三昧火者。非也。因以其名。而释氏悮谓无明火。后又悮以无明为无名。去三昧之解远矣。夫三昧而解作入定者。从无诤译说也。若云昧之一字。直以明昧昧字解之为近。盖人不觉则昧。若正觉则不昧矣。昧从心生。则心为昧所焉。而往往多迷。故世称昧为迷昧。正觉之人。心有慧灯。古今当照一切尘相。更无有昧。此昧字义之粗解也。

以上就是金刚经说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符咒大全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符咒大全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