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玄门道教 >> 浏览文章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摘要]刘一明祖师云游回山,第三次组织信众们动土修观。这次修建十分顺利,恢复了众多神殿,还订铸了铜钟,警示观中众人。同时,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刘一明祖师还募集了众多田地作为观产以供给日常。

文/贾来生

乾隆五十年(1785),刘一明又回到兴隆山,第三次率领信士重建这座道教名山。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士们重建热情高涨,有的将钱粮送到山上,有的主动外出募化,有的出力出工,好事连连。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第三次率领信士重建这座道教名山(资料图)

青海西宁市生员张公,兰州赵公、王公,阿干镇开发煤矿的狄公等都为修建捐了银两。在兴隆山炼功养病的谢祥,从固原带着胞弟谢祯、谢禄、谢先后到山参访。谢氏兄弟捐银达三百三十两之多。

刘一明纵观全局,统筹兼顾,大兴土木。他先带领徒弟和信士砍林挖山,修通山底的道路。然后,他又筹划着平整南峰原来的宫观地基,并且在原址深挖,以便让日后的建筑更为坚固。

在工程中,却有意外之喜。在挖到七八尺深的时候,出土了八块柱石和石碑钟磬残片,上面有“武德”、“贞观”等字样。又挖三尺余,又出土了四块柱石以及石碑残片,上有“始皇”、“天兴”等字样。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屡兴屡败,非仅一次,由来已久(资料图)

他特别嘱咐徒弟和信士们开挖小心,并且把这些珍贵的残碑碎片移到了山上一个宫观里面,以此向人们展示兴隆山的历史与辉煌。他多次细细地察看这些残碑,把目光伸向历史纵深。刘一明不免感慨,写道:从这些残片“则知其(兴隆山道业)屡兴屡败,非仅一次,由来已久”。

第二年(1786)开春后,刘一明大兴土木,重建栖云山诸道观。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这五年之中,刘一明重建了祀奉上清灵宝天尊的瓷瓦混元阁大殿三间,两旁厢房十间,山门楼三间、厨房三间、静室三间,冲虚台经亭一座,在后山门建马灵官楼、雷祖殿、斗姥殿、寿星庵、斗姥宫、丘祖堂、福缘楼、道房各三间。

其中雷祖殿供奉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并称都天纠察大灵官;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先天斗姥大圣元君”,又称圆明道母天尊;寿星庵供奉南极长生司命真君,又称南极真人。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密文(资料图)

又建有二仙洞、白云窝、朝阳洞砖窟各一孔,上天梯牌坊、孚佑阁、澹然亭、碑亭各一座,以及客庭、棚房等共大小六十二间。

五年之间西峰上下众多宫观重建,香烟缭绕,焕然一新。西峰上的混元阁是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三间黄色琉璃瓦覆盖的正殿,山门楼分为上下两层,高八米,宽九米。

刘一明从汉中订铸了直径五尺余的铜钟一口,运来兴隆山,吊于山门二楼。每天清晨,云雾缭绕中,人们都能听到警醒世人的钟声,宛若来自玉宇天阙,余音袅袅,声振群山。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道观钟楼(资料图)

冲虚台经亭的地面按干南坤北、离东坎西方位镶嵌着《伏羲先天八卦图》。中间太极位置竖有八棱黑色石柱(称“通天柱”),上刻四部经典《道德经》、《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和《阴符经》。

兴隆山西山的设计,上下一体,前后相连,左右相顾,浑然一体。供奉的神灵从山顶到山底按职位高低顺序依次排列。好马配好鞍,宫殿修建好之后,刘一明又用他那清秀飘逸的书法书写了寓义深刻的楹联,突出道教宫观的文化底蕴以及它对世人的教化功能。刘一明为混元阁山门和正殿书写的楹联分别是:

混元祖气,恍兮惚兮,圆陀陀直超象外

大道真宗,实耶虚耶,活泼泼总中规中

另一副是:

离恨天至元至远,欲登圣域,须在千峰顶上留心造作

太清宫不观不闻,要见真灵,还从万象境中下手施为

福缘楼的楹联是:

曲曲弯弯,谁向此间着意

中中正正,还从这里留神

寿星庵的楹联突出了修身与道德的关系:

寿从德来,寿我何妨寿世

生自道得,生人即是生仙

他为斗姥宫题的对联,则用字非常巧妙:

圣出西天,左猪右羊,生我我生,生生不已

光临北斗,内慈外恶,化身身化,化化无穷

他为孚佑阁题的楹联是:

青蛇剑斩断根尘,七返九还皆妙用

黄鹤赋阐明道要,片言只语尽元机

澹然亭的对联则言简意赅,劝谕向善:

世路尘缘多,爱欲千般终梦幻

山居人事少,清闲一日即神仙

随着兴隆山声誉日隆,慕名而来的挂单道士猛增,常住开销的膳食费用逐渐显得不足。兴隆山的道观原来是有许多亩供常住道士使用开销的香火田,只是因为战乱之中道士离散,道观无人管理,香火田也逐渐被农户占有。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道观颇具规模(资料图)

清康熙三十年,周、李二道士在和尚沟开荒地一处,知县耿喻判定:“永为栖云山香火田地”。荒地出租后,每年收取租粮供住山道士食用。由于道观修复,驻观道士人数增多,香火田收入难以维持的问题凸显。

刘一明便同正在山上养病的谢祥以及施主张某、赵某、王某等商议:“量力捐资,或置买民间地,为住持焚修之地,或开垦官山界内荒地,为零星补修之费,以作长久计。”

刘一明在《栖云山香火地记》中还阐明了置买香火地的重要性,“尝思建庙观所以报神明,安主持所以续香火。香火兴旺全赖住持,住持久远尤赖养膳。养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香火旺而庙貌长新,庙貌长新,神明安妥,风调雨顺,年丰岁稔,合邑吉庆矣。”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养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资料图)

其后,谢祥率先捐银五十两。刘一明祖师用这笔钱连同众信士募化的款项,置买了峡外水地六十六亩,峡内旱地一十八亩、大洼沟旱地五十四亩,全作为兴隆山道观的香火田。

县府衙门人员也多有关照,和刘一明确定了“三沟一昼夜”的水田灌溉时间。为了防止“年远日久或有俗人租种,私自承粮,霸占以为己业;或有住持不宁本分,偷卖俗家败坏常住;或有别庙嗔恨争夺”,遂把田地东西南北四至刻石立于田头永为千年凭据。

后来刘一明又同城关刘、杨二绅士和朱、李二乡保商议,将“官山”界内的沙坳沟(新庄沟)的荒坡开垦,以其产粮作为栖云山朝元观的零星修补费用。可惜,此举因人力、财力难以到位而未能动工。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欲绵远香火,永妥神明(资料图)

乾隆五十六年(1791),刘一明又带领道众和信士四方募化,在栖云山添建了拜斗台和朝阳洞、三圣洞牌亭、牌坊和各殿道房,重建了兴龙山半山灵官殿及其道房。

为了解决该殿道众的养膳费用,刘一明撰写了《兴龙山灵官殿置买香火地募疏引》,由道徒刻印分送各地。《募疏引》中说:

“常思修寺建观,所以报神明之德;指像作福,所以示人心之诚。古人立庙宇而焚香,设住持而洒扫,无非欲绵远香火,永妥神明耳。故庙宇之衰败,由于住持之无人。住持之无人,由于口粮之不足。大抵人以食为天,无食即无天。而殿宇亦因之废败矣!”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茹柏飨松,系高真之节操(资料图)

“兴龙山之半灵官殿,破漏歪斜已久。辛亥岁,赖有众信士募化重修,僮成其功。至于每年香火之费、住持养膳,无力置办,衲充住持之任,分文无出,朝夕之香火不继,升合莫来,早晚之口食维难。”

“虽曰澹泊家风,谋道不谋食。然无食道于何养?即曰饥寒素志,随缘而度日,然无缘日于何度?身犹在于尘寰,何能断绝烟火?神未游于清境,岂得离却谷粮。”

“至于穴居岩处,乃上人之行藏,非等闲可到;茹柏飨松,系高真之节操,岂寻常所能。敢祈十方善人,大发慈心,不惜缁铢,而开囊捐资,共成善事。顿起善念,不吝升合,而揭囤施粮。”

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

稍置十亩之田,以备香火之费(资料图)

“稍置十亩之田,以备香火之费;暂办数年之栗,以为常住之用,则住持得以久留,而焚修不缺;神明得以安妥,而庙貌永新。功德无量矣!爰是为引。”

刘一明这一《募疏》写得以理动人,以情感人,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常理:“身犹在于尘寰,何能断绝烟火?神未游于清境,岂得离却谷粮”。《募疏》发出之后,许多信士、农户、商贾、官吏都捐银捐粮,当时就添置了二十六亩香火田。

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一明又募化添置了五十六亩香火田。和先前一样,为了防止将来有人霸占、住持私卖,或者道士争夺,在每块地头勒石细刻其东西南北四至。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由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以上就是刘一明祖师传丨复旺兴隆建伟业之三兴土木集善田的全部内容。更多玄门道教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玄门道教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